散文--茅竹吟风
当前位置:文章阅读
用户名
密  码
附加码 8321 
 
进入旧版
 
 
 
 
 
 
网名:
老茅
 
邮箱:
 
微信:
ahyxmcy 
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  
查看更多个人资料
 


散文

发布时间:2008/12/12 22:28:44 分类: 旧作拾遗 已经阅读2252
络腮胡子的妙用

  络腮胡子使我伤透了脑筋:不中看倒也罢了,三五天不刮,腮边就如爬满了蚂蚁一般,痒丝丝地难受;再养下去,就象结了一层厚痂,怎么也洗不掉。最终只得到理发铺去,让理发师用利刃砍伐一通,图个干净痛快。
  然而情形并非那么简单。城关几家个体理发铺开张不久,我就兴致勃勃地去光顾了一家。 一进门,见座位上空空的,我便礼节性地问了一句:“师傅,有空吗?”那位小师傅冷冷地瞟了我一眼,然后不经意地哼了一声,那意思分明是:活倒霉,又碰上一个大胡子,没生意,将就点吧。这之后的结果是可想而知的了——我只觉得整个脑袋仿佛在受刑,一会儿拽,一会儿泡,一会儿烙,一会儿刨,尤其是几度磨刀霍霍之声,令我心惊胆颤。好不容易弄完了,出门时两颊发烧,我禁不住用手一摸,可怜掌上红星闪闪!
  这一折腾,我足足过了一个月才试探着跨进另几家理发铺的大门。但是情形并未改变多少,那些师傅,要么笑脸相迎,却又刀工欠佳,总要给人脸上留下星星点点的印记;要么刀法纯熟,却又铁青着脸,叫人忘不了屠夫的形象。总之,理发归来,卸下了脸上的担子,却背起了心上的包袱。
  听说县服务公司理发铺服务质量很高,我想,真高假高,让这把大胡子一试便知。进门一看,果然景象不同,座无虚席,主忙客安。那个被称为刘师傅的人,微笑着招呼我稍坐片刻。及至就位,我感觉象在接受按摩,在轻柔之风吹拂下,不知不觉地,一脸络腮胡子就不翼而飞了。临走时,我一声“麻烦”,他一声“慢走”,还真让人有一种满面春风的感受呢。
  回想这段经历,我实在没有料到,这把令人生厌的络腮胡子,竟有如此妙用,用它鉴别理发师态度优劣与技术高低,十分有效,其准确程度决不亚于专业技校的考核结果,且鉴别过程只在片刻之中。这使我大为惊讶,以至于对早先视为累赘的络腮胡子忽然珍惜起来了。 

(原载《岳西报》1998年1月13日副刊)


晚晴心曲韵尤长

  《晚晴集》问世五年了,听说写得不错,我却一直未能拜读。近日得闲,把卷细品,顿感神清气爽,觉其果然不凡!掩卷而思,余味在舌,便禁不住涂抹几行粗俗的文字,意欲送给未读过此书的朋友。
  象品质优良而包装简陋的土特产品一样,这本诗词集虽无出版社的招牌(作内部交流角),也无烫金封面,但它有古玩般的精致,有嫩蔬般的新鲜,有洪钟般的神韵。它是由三十八位离退休老干部的心血凝成,其中自然也饱含主编刘正需先生的脑汁,和县老干部局、县文化局、县印刷厂许多同志的汗水。所以它无愧于那笔力遒劲、赤色迷人的书名――《晚晴集》。
  这些诗兴勃发的才人,我大多失认。但读了他们的作品,使我如闻其声,如见其人。如果有人以为,他们的生活枯燥单调,故而借诗排遣,那就大错特错了。请看,他们卸任归乡后,“早听流莺歌旭日,暮观翔鹤舞晴云”,格调何其高雅!目睹农村建设新貎,他们欢呼“黎民自有移山力,国策人心两洽融”,思虑何其深邃!面对自己日渐衰老的现实,他们没有丝毫消沉,而是以“白发催人心不已,三更灯火补功夫”鞭策自己,胸襟何其阔大!尤须称道的是,这些在山区辛勤耕耘了几十年的才人,目光所及,岂止脚下的一片黄土。他们“愿替天公除旧律”,“不教官府长莓苔”的忧国忧民之思,慨叹“太平洋水深千丈,尽是思亲泪滴成”的切昐祖国统一之情,着实令我等混世后生感佩不已!
  有人说,旧体诗词格律是一条锁链。但《晚晴集》的作者们,正是戴着这条“锁链”,潇洒地跳了一场极富现代美感的舞蹈。他们不非古,也不泥于古。在诗词用字上,试行读音用韵古今两可的办法。是探索,还是创新?我不敢侈谈,但至少可认为表示了一种见解。集中诗句,以清丽明快见长,大多直抒胸臆,顺理成章,遣词持重,造意不俗。至于情景交融、婉畅兼备之佳句,亦不难寻见。这恐怕也是该书耐读的一个重要原因吧。
  当然,由于作者们过去长期从事革命工作,无暇涉足文坛,作品中雕琢之痕,甚至仿效之迹,也间或有之。但瑕不掩瑜,作品对于思想性与艺术性的统一所作的努力,是可喜的。更重要的是,它是岳西贫瘠土地上结出的文化之果,是山区自产的精神食粮。其出现的意义,显然已超乎诗词的一切内涵!
  愿《晚晴集》后,晨光集、日中集之类的作品集,在沉寂的大山里相继问世。我热切地期待着。

(原载《岳西报》1994年9月8日副刊)

作文情理说

  每见长者以通情达理教子孙,深以为然。人之所为,倘与情理相悖,必遭唾弃。作人如是,作文亦如是。文体众多,章法纷繁,然皆不出情理二字。有情无理,如无病呻吟,令人生厌;有理无情,则味同嚼蜡,难以卒读。唯情浓理顺者,方可脍炙人口。而无情无理,就不成其为文了。
  或问:公文亦有情乎?答曰:然也。我之所谓情,乃人之感情溶于文者,不限于抒情诗、言情小说之情;所谓理,即万物之理藏于文者,亦不限于哲理诗、推理小说之理。情理相关,若人之精神与躯体不可分割,情离理则成虚幻,理离情则无生机,故真情必有理,真理必有情。然二者表现方式有别。文艺作品以情现,理在其中,他则以理显,而情在言外。如公文,貌似毫无情致,细思若无工作热忱,即便一简易通知,也会漏洞百出,或观点有误,或措施难行,或言辞杂乱。其实公文“三性”(准确性、鲜明性、生动性)之要求,就足可说明其含情不虚了。公文如此,他则不复言矣。 
  情理虽为文必备,然须质纯,且配置得当,不可失度。早些时期,一些书摊上艳情作品“黄水”泛滥,令人作呕,着实毒害了一批青少年。可见文情不纯,即成谬种。再如,一些广告文字,扭捏作态,将说明书与情书强为掺合,殊觉可笑。如此种种,说明运用情理,须加斟酌,力求恰到好处。 
  作文重情理,功夫何处觅?套用古言,谓功夫在文外。又常见评文之语:文如其人。故可推论,作文须自作人始。

公务员断想

  公务员即国家公务员,是大众议论的热门话题。随着《公务员法》的即将实施,议论的热度将进一步升高。普通老百姓如何看待公务员呢?
  公务员是失业人员眼中的“铁饭碗”。想当年行政机关、事业单位、国营企业都有同一类型的人——干部,他们都归组织人事部门管理,享受着政策规定的政治和经济待遇。如今中小型国有企业已基本不存在了,原来的企业干部无门道跳槽的,只好流入失业的人群中,看着同时期的机关干部都变成了公务员,他们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!
  公务员是农民眼中的“朝廷命官”。农民们见到收钱的、罚款的、通知的、调解的,或者坐小车的、戴大沿帽的,统统都视为当官的,盼着这些人为他们作主,给他们带来好处。除非是被逼得走投无路,否则绝对不可能有告官的念头的。
  公务员是企业老板眼中的“猎物”。老板总是要赚钱的,而形形色色的公务员掌握着各种各样的权力,并且这些权力有很大的收缩性,比如变通、自由裁量权等等,因此总有老板开动脑筋,或投石问路,或放长线钓大鱼。他们知道,投入产出比不会令人太失望。
  公务员是身为公务员的人眼中的“定心丸”。当个公务员,发不了大财,可也衣食无忧,不需要冥思苦想,也不需要昼夜奔波,图个平安、静心,只要不犯错误,谁奈我何?有时间,还可以就工资上的地区差异、行业差异、层级差异,发发牢骚。当然,大多数公务员还是想有所作为的,起码也要对得起自己的那份薪水。
  也许,这些看法是在下的臆断,但有一点可以肯定,不是官样文章。 

爱兰说

  昔陶潜爱菊,陆游爱梅,刘禹锡爱牡丹,周敦颐爱莲,予独爱兰。
  兰生于高山深林之中,耐贫瘠,历苦寒,不以无人而不芳。及至移植庭院,不卑不亢,芳香依旧,不因受宠而献媚。又倘遭摧折,自我磨砺,翌年再生,不为坎坷而沉郁。世间“贫贱不能移,富贵不能淫,威武不能屈”之大丈夫,有胜于斯乎?
  兰叶修长、碧青,如妙丽之娥眉,亦如呵护之利剑,可激赏而不可亵玩也。兰花体态优雅,花形奇特,如蜓、如蝉、如蝶、如蜂、如佛;花色丰富,白、黄、绿、红、紫,一应俱全;花香清雅、醇正、幽远,超群脱俗,闻之心旷神怡。予谓花中圣洁者,非兰莫属。
  兰之天生丽质,可压群芳。美而不妖,灵而不邪,庄而不滞,谐而不俗。兰之品德高尚,集坚贞、善良、祥和、宽容、淳厚、质朴、友爱于一身。无怪乎自古享有“王者香”与“花中君子”之美称。兰美如此,焉能不爱!
  予爱兰既深,岂可止于语文,当躬行之。闻南山有兰,遂请迁于茅庐,悉心照料,数日花发香溢,令予乐不可支。予谓人曰:偶得一挚友,平生足矣。

小议《司空斜插一枝峰》

  “司空斜插一枝峰,压倒群山数万重。
  截断往来南北路,只教日月走西东。”
  这是流传于“中华禅宗第一山”司空山一带的一首脍炙人口的七绝诗。笔者二十多年前在司空山脚下某单位工作,听人朗诵一遍,便从此铭刻在心。这首诗不仅以宏大的气魄、广阔的视角、巧妙的构思、明快的语言征服了读者,而且是一个地道的写实作品。如果你驱车从店前镇徐良村西行,沿途北望,山脉横空,飞鸟难过;到了冶溪镇,回首仰望,一峰突起,形如利剑,斜插天空,令人叹为观止!当你登上司空绝顶,就会看到万山环绕,匍匐脚下,自然生成“一览众山小”的豪情。
  那么,这首诗出自何人之手呢?我查阅了《太湖县志》、《岳西县志》和传抄本《司空见闻录》,均未见收录此诗。有人说,乃白居易所作。我又查了《全唐诗》,仍无收获;再细翻《白居易年谱》,连白氏是否到过司空山都找不到记载。也许是时代久远,史料遗失;也许作者另有其人。不管怎么说,这首诗至今还活在司空山下民众的口中,本身就是一个奇迹。
  由于口头流传,说法不一,就不免出现多个“版本”,连官方资料中引用的诗句也不尽一致。如果任其发展下去,将使原诗面目全非,有损司空山文化的形象,不利于岳西县旅游资源的开发。我以为,可将此诗话题交县内诗词界讨论,让大家挖掘史料资源,追寻作者线索,探讨诗句原型。如果确无史料可查,那就在现有的各种“版本”中,找出或归纳成一种大家认可的“版本”,基本固定下来,作为征引的依据。除非将来有史料证明诗存讹误,否则不宜改动。
  笔者仅就网上搜索结果,对几个不同的词,作个类比,谈一点肤浅的看法,算作抛砖引玉吧。第一句诗中第六字,有“枝”、“支”两种写法。“枝”:量词,与“支”通,现常用“支”。故两者均可,但古人用“枝”为常。第二句诗中五六字,有“数万”、“几万”、“千万”、“万千”四种写法。按平起首句入韵式七绝的格律要求,两字声调应为仄仄,而“千万”为平仄,“万千”为仄平,均不合律,应予排除。“数万”与“几万”均极言其多,而后者常用于问句,故取前者较为稳妥。第三句诗中一二字,有“截断”、“隔断”、“阻断”三种写法。三者中以“截断”力度最大、最为彻底,故用之极当。第三句诗中三四字,有“往来”、“来往”两种写法。按格律应为平平,可为仄平,而“来往”为平仄,不合律,故应取“往来”。第四句诗中一二字,有“只教”、“单留”两种写法。“教”:读作“交”,平声(如毛泽东诗句“敢教日月换新天”),字义为使、令、让。本句诗有掌控日月走向之意,不涉行云、飞禽等物,故“单留”不合理,又其口语味甚浓,不若“只教”妥帖。
  综合上述分析,在目前难以查考资料,而又众说纷纭的情况下,古人诗《司空斜插一枝峰》的诗句,似以本文开头所引较妥。望县内方家不吝赐教,更望原作史料惊现海内,平我臆测之心。

我的“五无”保健法

  年过半百,诸事可放,惟有保健一事不可掉以轻心,当时时处处加以注意。 
  自参加工作以来,除了在基层搞三年农业技术推广,其他时间都是在机关度过的。由于长期坐办公室,爬格子,慢慢地就落下了一些不大不小的毛病,如浅表性胃炎、关节炎、颈椎增生、痔疮等等。这些毛病仅靠药物治疗,很难断根,容易复发。近几年,我开始寻找保健的路子,逐渐摸索出“五无”保健法,自感效果显著,便拿来送与上班族朋友分享。
  其一,心无欲。欲就是欲望。《说文》:欲,贪欲也。可见欲不是好东西。林则徐有一副名联:“海纳百川,有容乃大;壁立千仞,无欲则刚”。说明人只有做到没有世俗的欲望,才能达到大义凛然的境界。呆在机关久了,看到身边一些人纷纷爬上高位,心里不平静是正常的,但是,转念一想,那是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,不是人人都可以去攀比的。古人说,一将功成万骨枯。不必为自己未成为一将而沮丧,应该为自己未成为万骨之一而庆幸。俗话说得好,心宽体胖,知足常乐,随遇而安。要想保健,先要保心,心和则体和,所以,我把心无欲放在保健的首位。
  其二,食无宴。这一条是从“吃宴席”一语中化来的。宴席又称酒席,主要包含大荤、美酒、香烟,三者花钱最多,害人也最狠。因此,我逢宴必躲,实在躲不开的,就自定一个上限:酒肉不过一两,香烟不过一支。既不大伤身体,也不伤人感情。平日以素食为主,烟酒不沾,粗茶淡饭,胃炎竟销声匿迹了。
  其三,行无车。记得有个成语故事叫“冯驩弹铗”。据《战国策·齐策四》载,齐人冯谖(《史记·孟尝君列传》引作“冯驩”)为孟尝君门客,不受重视。冯谖三弹其铗而歌,一曰:“长铗归来乎!食无鱼!”二曰:“长铗归来乎!出无车!”三曰:“长铗归来乎!无以为家!”孟尝君一一满足,后来冯谖为孟尝君设下“狡兔三窟”之计。在这个故事里,冯谖之所以喊叫无鱼、无车,是嫌待遇太低,与其才能不相称。今天,机关公务员的待遇蛮可的了,至少是衣食无忧,从保健的角度看,我们应该反冯谖之道而行之,除了出差、下乡外,提倡无荤、无车,坚持每天步行一至二小时,活动筋骨,关节炎便不治而愈。
  其四,眠无枕。民间流传“高枕无忧”说,以为这是科学的睡眠知识,其实是错误的。枕头太高了,人睡觉时,颈椎无疑会被垫高,结果会使人的颈椎、胸椎、腰椎不能在一条直线上。现在医学上提倡“低枕无病”,枕头的最佳高度应该是比平躺时略高。如在枕芯里放点干菊花更好。我为了矫正颈椎,干脆就不用枕头,硬板床仰卧,开始有些不习惯,久而久之,并无不适,且恼人的颈椎病不翼而飞。
  其五,便无碍。上面说的食无宴是指进口要限制,这里讲的便无碍是指出口要通畅。坐办公室的人,茶水常饮,小出自然不成问题,但由于活动少,胃肠蠕动慢,易造成残渣干结,大出不畅,诱使痔疮复发。试想,一日进三餐,如果两日一出,即六进一出,体内该吸收多少毒素,而九进一出者,则须靠果导一类药物催出,痛苦不堪哪。要使大出通畅,我的办法很简单,坚持每日晨起解决大出问题。数年不变,痔疮再也不来袭扰我了。
  “五无”写完了,读者可能要说,这哪里是什么保健法,是地地道道的苦行僧式的生活。对于过惯了大富大贵生活的人来说,是苦了点,不过得提醒您一句,苦与乐是对立统一的两种不同感受,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——吃一点眼前的小苦可以换回将来的大乐,反之,贪图一时的小乐却可能遭受长远的大苦。孰轻孰重,君请自酌。
  最后说明一点,我的“五无” 保健法很不全面,不见得适用大家,仅供参考吧。 

该为老实人说话了

  什么是老实人?《现代汉语词典》对“老实”一词有三种解释:一是诚实,二是规规矩矩,不惹事,三是不聪明的婉辞。第一种解释算是褒义,第二种解释可以勉强地算作中义,第三种解释则是明显的贬义了。最近仲祖文在《人民日报》上发表了题为《不能让老实人吃亏》的文章,文章给老实人下的定义是:“我们讲的老实人,不是那些庸庸碌碌、无能无为的人,而是老老实实做人、踏踏实实干事、兢兢业业工作的人。”
  那么,在今天的社会中,人们是如何看待老实人的呢?一些人受所谓“新思潮”的影响,曲解开放的理念,滥用市场竞争的潜规则,使“老实人吃亏”、“忠厚是无用的别名”一类论调甚嚣尘上。说实话被人指斥为“大傻瓜”,办老实事被人讥为“死教条”。经常可以听到这样的议论,说“某某人,好是好,就是有点‘太老实’。”语气中既有惋惜,也有轻视。相反,对投机取巧、善于钻营的人则称其有办法,有路子,点子多,语气中流露出羡慕和信任。有这样一首打油诗:“富了投机倒把的,提了吹牛拍马的,树了弄虚作假的,苦了奉公守法的。”还有一段顺口溜:“不撒谎,难得奖”;“不跑不送、原地不动,又跑又送、提拔重用”。这为当今社会的奇怪现象作了个最好的注释。
  任何国家、任何社会都离不开老实人,因为只有老实人存在,才有和睦,才有诚信,才有敬业,才有发展。我们可以看看老实人有哪些不同的表现。
  老实人说话尊重事实,直来直去,一是一,二是二,成绩不夸大,缺点不缩小,错误不隐瞒。而刁滑的人喜欢说颠倒黑白、混淆是非的假话,信口开河、无中生有的谎话,无实际意义、不准备实行的空话,言不由衷、口是心非的违心话。
  老实人做事踏踏实实,不搞花架子,守规矩,肯出力,做到底。而狡诈的人只做面子上的事,卖弄一些花花点子,找捷径,图省事,糊弄人。
  老实人当官一心为公,不图私利,克尽职守,廉洁奉公,敢于犯颜直谏,甚至代民请命。而投机钻营的人在官场上,大搞形象工程,极力上捧下压,溜须拍马,跑官要官,利用职权,大发横财。
  设想一下,如果各行各业没有老实人默默地奉献,这个社会还能朝着美好的目标前进吗?
  我们党和国家的领导人一直非常重视老实人。早在延安时期,毛泽东同志就要求全党同志“当老实人,讲老实话,做老实事”。毛泽东同志在《为建设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奋斗》一文中还提出,我国人民要努力工作,要“老老实实,勤勤恳恳,互勉互励,力戒任何的虚夸和骄傲”。周恩来同志强调要“老老实实,实事求是,脚踏实地,稳步而又勇敢地前进”。刘少奇同志多次强调“大力提倡说老实话,办老实事,当老实人,坚决反对弄虚作假”。邓小平同志也着重指出要“实事求是”、“老老实实”,反对“说空话、说假话、说大话”,要求必须杜绝这种“恶习”。胡锦涛同志去年在宁夏考察工作时指出,各级党委要营造风清气正的换届环境,对那些长期在条件艰苦、工作困难的地方工作的干部要格外关注,对那些不图虚名、踏实干事的干部要多加留意,对那些埋头苦干、注重为长远发展打基础的干部不能亏待。这一切都充分说明,“说老实话”、“办老实事”、“做老实人”,不但是传统美德的要求,也是革命传统的重要要求。
  2006年3月4日,胡锦涛总书记在看望政协委员时强调,要引导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,坚持以热爱祖国为荣、以危害祖国为耻,以服务人民为荣、以背离人民为耻,以崇尚科学为荣、以愚昧无知为耻,以辛勤劳动为荣、以好逸恶劳为耻,以团结互助为荣、以损人利己为耻,以诚实守信为荣、以见利忘义为耻,以遵纪守法为荣、以违法乱纪为耻,以艰苦奋斗为荣、以骄奢淫逸为耻。这“八荣八耻”是对毛泽东同志倡导的“三老”作风的继承和发展,就是老实人精神。2007年由中宣部、中央文明办、共青团中央、全国总工会、全国妇联5个部门联合发起评选,由中央电视台向全国观众推出的道德模范,正是老实人中的典范。良好的舆论导向必将为全社会创造尊重老实人、赞扬老实人、重用老实人、争做老实人的和谐氛围发挥积极的作用。
  《人民日报》在刊登仲祖文的文章《不能让老实人吃亏》以后,还刊登了他的另一篇文章《不让投机钻营者得利》,姊妹篇相得益彰,相映生辉。希望各级党委、政府采取一切有效措施,保护老实人的利益,堵塞制度和管理上的漏洞,让老实人越来越多,让投机钻营者越来越少,切勿让“两不”落空。 


查看以往评论 】【关闭窗口
评者昵称:
评论内容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