儒佛相通《弟子规》--茅竹吟风
当前位置:文章阅读
用户名
密  码
附加码 2146 
 
进入旧版
 
 
 
 
 
 
网名:
老茅
 
邮箱:
 
微信:
ahyxmcy 
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  
查看更多个人资料
 


儒佛相通《弟子规》

发布时间:2015/10/7 16:41:12 分类: 另类赘言 已经阅读1738
  佛门流通读物甚多,本不足奇,然其中有儒家经典书籍《弟子规》,颇感意外,乃寻本溯源,稍作考究。
  《弟子规》是仅次于《三字经》的儒家经典童蒙读物,原名《训蒙文》,为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所作。其内容采用《论语》学而篇第六条:“弟子入则孝,出则弟,谨而信,泛爱众,而亲仁,行有余力,则以学文。”的文义,以三字一句,两句一韵编纂而成,分为五个部份加以演述,具体列举出为人子弟在家、出外、待人接物、求学应有的礼仪与规范,特别讲求家庭教育与生活教育。内容涉及孝、悌、谨、信、爱众、亲仁、学文等。后经清朝贾存仁修订改编,并改名为《弟子规》,是启蒙养正,教育子弟敦伦尽份防邪存诚,养成忠厚家风的最佳读物。 
  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《弟子规》的中心内容,那就是儒家倡导的做人之道。那么,佛教倡导的做人之道又是什么呢?星云大师在《释迦牟尼佛传》第三十八章“善生长者归佛化”中,详细陈述了佛陀(即释迦牟尼佛)论述的做人之道。佛陀说,做人先要知道四种结业,更要不于四处作恶行;有六种损财造业的事不要去做,每种事都常有六失;有四种恶友要远离,每种恶友有四种表现;有四种益友可亲,每种益友有四事可贵;要礼敬六方(父母为东方,师长为南方,夫妻为西方,亲朋为北方,僮仆为下方,沙门为上方),且父母与子女、师长与弟子、丈夫与妻子、宗族朋友与宗族朋友、主人与僮仆、沙门(指和尚)与檀越(即施主),除沙门以六事教授檀越,檀越当以五事奉敬沙门外,均当以五事相待。
  只要把这些内容与《弟子规》的内容作个比较,就不难看出,不仅观点相同,而且很多语句表述非常相近。如在对待父母的态度上:佛曰,供养父母,不令缺乏。《弟子规》曰,冬则温,夏则清。晨则省,昏则定。亲有疾,药先尝。昼夜侍,不离床。佛曰,凡所有为,必先禀白。《弟子规》曰,出必告,返必面。佛曰,父母所为,恭顺不逆。《弟子规》曰,父母教,须敬听。父母责,须顺承。佛曰,父母正令,不敢违背。《弟子规》曰,父母呼,应勿缓。父母命,行勿懒。
  通过上面的对比,我们完全可以理解为什么佛门推崇《弟子规》了。事实上,佛教自印度传入中国以来,就不断地与儒家思想互相渗透和融合,最终产生“和而不同”的状况。正如印光大师所说,“儒佛之本体,固无二致。儒佛之工夫,浅而论之,亦颇相同,深而论之,则天地悬殊。何以言之,儒以诚为本,佛以觉为宗。诚即明德,由诚起明,因明致诚,则诚明合一,即明明德。觉有本觉,始觉,由本觉而起始觉,由始觉以证本觉,始本合一,则成佛。本觉即诚,始觉即明,如此说去,儒佛了无二致。”由此也可明了中国历史上佛教与儒教(此乃“教化”之教,而非宗教之教)长期共存的原因了。 
2006.07.25

查看以往评论 】【关闭窗口
评者昵称:
评论内容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