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8年5月12日下午2点28分,四川省阿坝州汶川县发生里氏8级强烈地震,汶川和邻近数县伤亡惨重。截至5月19日12时,已造成34073人遇难,245108人受伤,数万人杳无音信,无数房屋垮塌。在党中央、国务院的直接指挥下,目前抗震救灾工作正有力有序有效地进行。
面对突如其来的巨大灾难,人们在悲痛、哀悼之余,救援、捐献之后,不免思考着同一个问题:地震可以预防吗?
综合有关资料,可以看出,预防地震的主要途径有四个:
第一,提高建筑抗震能力。地震的本身是不伤害人的,但它造成的建筑物损毁特别是房屋倒塌,直接危害人的生命。一些建筑专家认为,四川大地震倒塌房屋的主要原因是因为设防度太低。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教授朱金全说,“汶川当地的设防裂度是7度,7.8级地震在当地相当于裂度9度到10度,已经远远超过当地设防的裂度了。按照7度设计的房屋,面对9度以上的毁灭性地震,很多房屋倒塌是无法避免的。”朱金全根据地震发生地的局部照片发现,当地砖混结构的房屋较多,钢筋使用较少,而这类结构的房屋在地震中抗震性更弱,也容易倒塌。框架结构的房屋则一般裂开程度严重,但不至于倒塌。由此看来,提高房屋抗震标准,是防震的根本措施,必须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。当然,这会增加建筑成本。据说2005年,日本政府实施的建筑抗震性复查使许多工地停工数月,几乎导致日本经济陷入衰退。应该认识到,世间任何代价都没有生命代价大,在生命安全和经济发展之间,孰轻孰重,不难抉择。
第二,做好地震预测工作。地震预测是世界各国公众关注的焦点。20世纪60年代以来,地震预测,特别是中、长期预测,取得了一些有意义的进展。在长期预测方面,最突出的进展是,在环太平洋地震带,几乎所有的大地震都发生在运用“地震空区”方法预选确定的空区内。据此,美国地震学家成功地预报了1989年10月18日美国加州洛马普列塔6.9级地震;在我国,板内地震空区的识别也有一些成功的震例。在中期预报方面,运用“应力影区”方法对许多地震序列作的回溯性研究取得了很有意义的结果。日本地震学家运用关于地震活动型图像的“茂木模式”预报了1978年墨西哥南部瓦哈卡7.7级地震;俄罗斯科学家提出一种强震发生“增加概率的时间”的中期预测法,对2003年9月25日日本北海道8.1级大地震及2003年12月22日美国加州中部圣西蒙6.5级地震进行了相对准确的预报。在中国,一批年轻的地震工作者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(包括充分利用历史文献记载和“取象比类”的方法等),取得遥遥领先国际的科研成果。据说,1972年耿庆国提出“旱震关系大地震中期预报方法”,根据这一规律,耿庆国预报了1975年的海城地震,特别是1976年的唐山地震。报告文学《唐山启示录》记载,距离唐山100公里的青龙县倒塌房屋7000余间,但由于县政府提前2天向群众做了防震预报,无一人伤亡!又据媒体透露,2008年4月26日和27日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经集体讨论,作出“在一年内(2008.5-2009.4)仍应注意兰州以南,川、甘、青交界附近可能发生6-7级地震”的预报。会议上,其他在做地震预测研究的“非主流”科研人员根据强磁暴组合,明确提出“阿坝地区7级以上地震的危险点在5月8日(前后10天以内)”。虽然不能肯定这些资料来源可靠,但与地震不可预测论相比,毕竟让人看出一点希望的曙光。1966年邢台地震后,周总理曾勉励地震工作者:希望我们这一代人就解决地震预报的问题。最近温家宝总理在听取中国地震局关于汶川地震有关情况后,要求加强监测,努力准确把握震情发展趋势。同时,要统筹安排力量,科学部署,做好全国其他地区的地震监测工作。我们热切希望地震主管部门,扩大地震观测网,增加观测频次,加强研究工作。以人民的生命高于一切为宗旨,打消一切顾虑,宁可错报,决不漏报,切实履行好国家和人民赋予的历史使命。
第三,增强公众减灾意识。做好地震前的准备,掌握必要的救护知识,也是防震工作中不可忽视的问题。各地尤其是位于地震带区域的人民政府,应经常开展防震知识教育,可以结合地震中、长期预测结果,有目的地开展教育年或教育月活动,提高人们的警惕性,使人们熟练掌握自救和互救技术。应针对家庭、学校、工厂、高层建筑等不同对象,利用已发地震区成功的减灾经验,向公众宣传防震要领,以最大限度地减轻地震发生时造成的人员伤害。
第四,提高震后救援能力。高强度地震一旦发生,有可能造成人员重大伤亡,使供电、供水、供热、交通、信息、生活必需品供应、医疗卫生等系统遭到某种程度的破坏,影响人民的正常生活。因此,各地应根据本地实际,制定十分详尽的地震应急预案,从组织指挥体系、预警和预防机制、应急响应、后期处置、保障措施等方面,提出一系列类似于计算机大型软件的操作指令,使得地震灾害事件发生后,有关各级人民政府能够立即自动按照预案实施地震应急,处置本行政区域地震灾害事件。汶川地震发生后,汶川县城与外界隔绝了33个小时,就是因为数处山体滑坡和泥石流截断公路,阻碍了救援队伍,出现意想不到的梗阻现象。这是有关地政府制定预案时万万没有想到的事情。幸亏解放军和武警官兵徒步强行军,打通了震中与外界的信息联系,先行实施救援工作。提高震后救援能力是防震工作的最后一道防线,也是抗震工作的主攻目标,必须把一切可能发生的事情都估计到。正如古人所说,凡事预则立,不预则废。
在众多的自然灾害中,地震造成的死亡人数最多,因此它被人类称为群灾之首。让我们从刚刚发生的汶川地震灾难的阴影中走出来,化悲痛为力量,针对未来可能发生的地震,积极寻求对策,在地震预防的道路上,迈出新的步伐。
(2008.05.20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