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些初入佛门的人,信佛十分虔诚,但对佛教缺乏正确的认识,不是把它当作宗教,而是看成十足的迷信。突出的表现就是有病不找医生,指望拜佛念经、喝点仙水烧点纸就能痊愈。有的修业不精的和尚,也在自觉或不自觉地起着误导作用。这是一种很不好的甚至是很危险的现象,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。
佛教将疾病分为两大类,一种是心病,一种是身病。佛教认为,疾病是由人们过去和现在不当的言语和行为造成的,而不当的言行是由错误的认识和不当的心理造成的。因此对于疾病主张重在防范,从改变不良的心理和不当的言行做起,而对于已生成的病,也须正确看待,并从心身两方面标本兼治。关于身病的病理机制,佛教继承了印度的传统观念,以构成人体的地、水、火、风四大要素(简称四大)的增损与平衡来加以表述,认为地大过盛,则会产生肿结沉重、身体枯瘠之病;若水大过盛,则会产生痰积胀满、腹痛下痢之病;若火大过盛,则会产生煎寒壮热、支节皆痛之病;若风大过盛,则会产生虚悬战掉、呕逆气急之病。主张通过相应的调理或对治,使四大调和(平衡),则疾病自愈。
针对致病因素,佛教提出了自己的一套防病治病的方法:(一)治疗四大、五脏失调的疾病,可采用以下方法(1)汤药,包括草、木、金石等药。(2)针灸、按摩。(3)节食或食疗。(4)加强运动,如散步、拜佛、瑜伽术、太极拳等。(5)静坐、观想。(二)治疗业报所感的疑难顽症,可采用忏悔、发善愿、放生、念佛、拜佛、诵经、持咒、修福回向等方法。(三)治疗怨鬼恶神所作的疾病,可采用持咒(大悲咒、楞严咒、准提咒等),诵经(金刚经、法华经、华严经、地藏经等),念佛、菩萨名(药师佛、观音菩萨等),诵三归、五戒、菩萨戒等。
在浩瀚的佛教经典中,佛教医学经典也很丰富。比如:《佛说佛医经》、《佛说婆罗门避死经》、《佛说奈女耆域因缘经》、《除一切疾病陀罗尼经》、《能净一切眼病陀罗尼经》、《佛说疗痔病经》、《佛说咒时气病经》、《咒齿经》、《咒目经》、《咒小儿经》、《治禅病秘要经》、《易筋经》、《迦叶仙人说医女人经》、《喂哺拿说救疗小儿疾病经》、《延寿经》、《佛说医喻经》、《耆婆脉经》、《龙树眼论》、《耆婆五脏论》、《医疗八支心要略论》、《医经》、《配方百论》、《大藏治病药》、《释门本草》等。历史上不少高僧谙熟医道,悬壶济世,为世所称道,如西晋于法开,东晋支法存,南北朝惠义、僧深,隋朝智顗,唐朝鉴真、普济,五代高昙,宋代法坚,元代拳衡等。流传至今的很多有效中成药,均来自寺院秘方,如黑锡丹、片子癀、九味沉香散、九味牛黄丸等。
由此可见,佛教治病除了治疗部分心理疾患以外,是离不开医术和药物的。社会上包括少数寺庙里流传的一些迷信的做法,决不是佛教的真传。
2007.05.10